圖:徐美麗與林美麗師徒二人在員林開花了~~(你現在知道要求我把許純美拍成林志玲是一件讓人啼笑皆非、匪夷所思、天方夜譚、絕無可能的事情了吧?)
「自拍式攝影」
1970年代的攝影藝術,持續著反文化與反傳統,也更進入創作者本人的內心故事。
除了吉伯特與喬治,還有許多同性戀、女性主義藝術家都選擇了自拍的攝影方式。「自拍式攝影」可回歸超現實攝影或更早,藝術家的自拍式攝影,多半有點自我探討、釋出自我或自戀的成分在(與表演藝術者的出發點有相似之處)。而同性戀藝術家(例如梅波施若普[Robert Mapplethrope]等人)以這種出櫃(自我表白)的方式,要求整個社會正視他們,也要求一種正大光明的生活。
自拍式攝影,更與女性主義的攝影密不可分。女性主義的裝置、雕塑、繪畫不見得以自己作為模特兒,但是他們的攝影創作多半是自拍的(以自己為主角的),來用作自我覺醒的紀實,或者,多少有些自戀、自我表演的因素在。不過,他們倒為攝影界招攬了一批女性攝影家,攝影界也從此不究性別,成為女性比例相當的藝術領域。
其中,伍德曼(Francesca Woodman)的局部照與派波(Adrian Piper)的裸體,充滿了模糊、隱喻的美感。珊梅爾(Joan Semmel)則轉換角度,真正從自己的眼睛出發,來看自己的身體。而安悌(Eleanor Antin)的一百四十幅拼貼裸照(包括了正、側、背面的全身照,呈現瘦身前與瘦身後的過程),則為了要表現女性所受的社會壓力。還有,角色扮演也是女性主義攝影的主要形式。丹特(Judy Dater)扮成不情願的打掃女王,站在舞台上,右抱洗衣粉、紙巾、畚箕,左持熨斗、毯子、掃帚。另一位女性藝術家維爾克(Hannah Wilke),認為口香糖足以代表美國女性的角色,於是他用嚼過的口香糖裝飾自己(裸著的上半身),做出各種女性化的姿勢。而莘蒂‧雪曼(Cindy Sherman)的喬裝更為徹底,她會從頭到腳假扮某個女性;有如女影星、知名女士,或繪畫、神話故事裡的女人。於是,在自戀、自覺、自省之外,自我嘲諷或嘲諷他人也是創作的內容。
1970年代的攝影藝術,開始以色彩為創意,也突破了單張平面的表現形式,走向多張、不規則、重疊與並列,內容上,則繼續反映社會思潮,延展了個人意識、次要族群的創作(除了黑人等有色人種議題,進一步凸顯同性戀、性與女性的角色問題)。還有,觀念式、裝置性、圖文並列攝影,甚至攝影語言學的出現。
這些作品,開始顯得界線模糊,也難以分類。形式上,它們不斷延展著超現實主義攝影原型,並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交會合作。內容上,既有觀念美術的觀念,又有對自我、對他人以及對攝影本身的種種思考。當然,藝術家的攝影與攝影家的創作之間,因此而失去界線,攝影藝術的範圍,也相形漸廣。
來源:攝影藝術簡史 / 鄭意萱‧著(P82-85)
以下提供法國巴黎國際攝影比賽2008 PX3得獎作品-自拍類(此比賽「職業」的定義為靠攝影為主要收入來源、「業餘」則不是,並非他們不強!!)
http://px3.fr/winner/zoom.php?eid=5892-08&uid=3225864
職業類自拍第一名
http://px3.fr/winner/zoom.php?eid=4935-08&uid=3227010
職業類自拍第二名
http://px3.fr/winner/zoom.php?eid=4941-08&uid=3227010
職業類自拍第三名
http://px3.fr/winner/zoom.php?eid=5487-08&uid=3226500
業餘類自拍第一名
http://px3.fr/winner/zoom.php?eid=1581-07&uid=2225109
業餘類自拍第二名
http://px3.fr/winner/zoom.php?eid=5627-08&uid=3227139
業餘類自拍第三名
嗯,小徐辛辛苦苦把書上的內容打出來分享請NANA務必閱讀完畢,好,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