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我要老實說一下這本書的印刷品質也太差了一點........很粗糙又色偏.....

‭1.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攝影?

首先我要反問你:「這個問題重要嗎?」,為甚麼你要浪費大概五十個字的篇幅十秒的時間去知道我何時接觸攝影?知道了又如何?不知道又如何?這是一個在「即時動態」爆炸的年代並且只有兩頁的訪談篇幅中「必須知道的資訊」嗎?
‭ ‬
好,我的答案是我在崑山科大念視傳系時有攝影課因此開始接觸攝影。

SEE?是不是平凡無奇到有點想哭的感覺?‭ ‬我也希望回答你「我從媽媽的肚子裡出生時就拿著一臺相機嘴巴還含著記憶卡了」,但是很可惜的並不是那樣子的,ㄎㄎ。

‭2.攝影對你而言是什麼?

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社群網站,介於虛擬和真實之間的交友工具,也是一種言語之外的延伸,你可能不認識我,但是你看過我拍的照片,It speaks for me,很像是我設定顯示的personal profile‭.‬‭ ‬

其實我覺得很多人問問題太著重於「攝影」這個名詞上了,「攝影對我而言是什麼」其實根本一點都不重要,這會容易陷入一種立刻把空格填滿的窘境而忘記前面的主詞是什麼,基本上我比較鼓勵「開放的媒介」,而最終無論何種形式重點還是擺在「你自己本身」。

‭3.從你之前出版的PX3得獎作品攝影集《strangers》到現在最新的創作《哭泣女孩》都是以女性為主,這是你的主要創作主軸嗎?

會拍女生這主要是因為我是很純的異性戀的關係,雖然我還有其他的創作,但是很妙的是「你」眼中看到的都是女孩而已(其實多數人都是吧),所以我要跟你說:「不是」,這不是我主要創作主軸,我的主要創作主軸是「我」,所有的作品都是由我的慾望我的恐懼我的寂寞尤其是especially我的寂寞誕生的。

‭4.創作對你而言最重要的是甚麼?甚麼是創作?

創作是一種痕跡,你自己留下的痕跡,整個社會中的歷史定位,我的目標是希望有一天能夠被寫進台灣攝影史裡面,當以後的人們要討論”portrait”(肖像)或”archive”(類型學)種種類別時一定會提到我的「哭泣女孩」系列。

結論:「創作」是一種讓你在死後還可以繼續活著影響別人的一種方式。

5.拍攝《哭泣女孩》的起源和動機?

在英國念攝影碩士時看過一位荷蘭觀念藝術家及實驗短片製作者‭ ‬Bas Jan Ader‭(‬1942-1975‭)‬以16毫米黑白膠片紀錄作品,《I'm too sad to tell you‭ ‬》‭(‬1971‭)‬,這是一部有關“無法言說”的電影:「藝術家在電影中不停地哭著,靜止的特寫鏡頭,沒有剪切和聲音。他不是歇斯底里的嚎啕大哭,而是看起來更像被深深的痛苦折磨。」看了這作品之後我有非常大的共鳴,因為在開朗的外表之下我其實是一個極度極度悲傷的人,but I am too sad to tell you‭.‬

另外一個原因是我想做一件沒有人做過的事情,用這件作品讓人記得這個世界上曾經有「徐聖淵」這個男人讓「超過」一百位女孩落淚(但又不關他的事,哭哭)。並且在拍攝過程中我漸漸發現似乎真的只有我可以做得到「讓人輕易地卸下心房在我面前落淚」這件事情,可能跟我的個性有關,也可能跟我的長相有關,很多女孩看到我都說覺得有信賴感‭/‬又或是有喜感看到我會一直想笑;不管如何這個「哭泣女孩」就是我以一個藝術家的自覺,自發性的一個挑戰及新的嘗試。

「哭泣女孩」這個系列包含著來自日本、馬來西亞、中國、台灣的女孩們,我主要針對亞洲女孩拍攝也是因為我想要跟大家說,雖然我們長得那麼相似都是黑頭髮黃皮膚,但是又是來自不同的國家,並且呢,不論你身份為何剝開那表皮之外的形式到頭來我們其實都只是普普通通的「人類」罷了,我們都有共同的經驗共同的感受,我們都會受傷,都會難過,都會哭泣,沒有「人類」的眼淚不是鹹的,帶著一點推廣「世界大同」的意味。有點類似Andy Warhol曾經說過「美國這個國家唯一的好處就是開創了一個傳統,有錢人跟窮人都能買到一樣的可口可樂,不管有錢沒錢都能喝到一樣好喝的可樂,不會因為沒錢只能喝差一點的可樂,有錢就喝好一點的可樂。」,當然指涉的事物不太一樣,但是這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還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動力就是我想多認識一點女生啊!我可是很純的異性戀啊!!這是本能來著~~~

‭6.可以敘述你在台灣以及英國學攝影的過程‭ / ‬方法嗎?

我在雲科視傳修的攝影課名稱是「設計師攝影」,其實就已經是「想法先行」的一種教學方式,技術如同投籃的時候一樣左手只是輔助(但是沒有技術‭+‬左手就殘廢了!!)。這就如同麥金塔跟賈博思不會幫你弄出作品來,相同的Nikon以及Canon就是哥倆好的商人罷了,題外話。

英國是攝影發明地並且一直都有著正式的攝影教育,從大學一路到碩博士都有,在台灣通常只是附屬在設計科系下「一周幾小時的課程」,在英國學習攝影都是從藝術的角度出發(FINE ART PHOTOGRAPHY),一切都是從攝影的本質,特色,攝影史這些東西,差異很大,探討更深更廣,完全不一樣的層面。

7.《哭泣女孩》你期望在過程中得到甚麼?和你預期的有所出入嗎?

我一直以來期望的都是一種「親密感」(intimacy)。

創作不是只是那張照片而已,包括過程以及作品出來後對自己和被攝者的影響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因為「攝影」這件事情的發生(我拍拍你呀你拍拍我呀嘻嘻),攝影者與被攝者彼此產生的效應或許可以一直往之後的人生延伸,也或許只停留在拍照的那一刻而已。其實,女孩的好或壞跟自己一點關係也沒有(根本是杯具啊),這是一種又靠近又疏離的關係,拍攝時彼此內心突然拉近,但離開房間後可能甚麼也沒發生,彼此恢復到網路上的陌生人。

這就是失落感油然而生的地方了。

8.你有喜歡的藝術家或攝影師嗎?

我推薦給大家我在英國唸書時研究的幾位藝術家:Cindy Shermen、Andy Warhol、Tracy Emin、Nan Goldin。他們每一個人對於創作(無論是何種形式)都是用自己的生命跟獨特的思考去影響了在他們之後無數的創作者。

9.‬給攝影新手的建議。

把人生過得精彩永遠比你手上那台相機重要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riendray 的頭像
    friendray

    friendray的部落格

    friend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